為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激發挺膺擔當,使廣大青年學生在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2024年暑期,校團委按照“重點突出、分層分類、實踐育人、雙向受益”的原則,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組建15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省內外各地開展了以理論宣講、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化傳承、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基層服務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先后受到了中國網、江蘇新聞網、學習強國平臺、山東省蒙陰縣電視臺、漣水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和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汽車工程學院
“鄉約新夢,共筑和美”助力“千萬工程”社會調研與服務團。團隊積極響應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赴揚中市新壩鎮聯盟村實地調研與志愿服務,為鄉村文化傳承、環境保護、村民關系和諧及老少共融等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踏尋紅色足跡,弘揚紅色精神實踐團。團隊在宿遷泗洪參觀了朱家崗戰斗紀念館、大王莊新四軍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等,通過現場學習團隊成員感悟到勝利的背后是無數的犧牲、是熾熱的責任與信仰。
路橋與港航工程學院
鄉村振興始于心,“興農有我”踐于行實踐團。團隊前往江寧青山社區,從農果業機械化調研、公益宣講、農果業種植規模化的難點調研、新媒體促發展、鄉村風貌調研等五個方面開展實地實踐。
農村交通狀況調研——以紅安村為例實踐團。團隊對紅安村的交通狀況進行深入調研,共采訪20多位村民,發放100多份調查問卷,調研33條村莊主要道路,36座橋梁,總道路里程約28公里,用專業知識獻言獻策。
運輸管理學院
“紅色精神潤澤沂蒙熱土 五彩農業繪就致富藍圖”鄉村振興促進團。團隊在山東聯城鎮調研當地“麥飯石+系列”農產品生產企業、蜜桃交易市場等,深入了解蜜桃分揀,包裝,銷售等情況,并開展蜜桃銷售線上直播,助力鄉村振興。
“探尋古溯文脈,感受非遺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團。團隊參觀非遺展館、對話非遺傳承人,面向青少年開展非遺文化宣講及手工體制作驗活動,以實際行動弘揚非遺文化,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新農引路,漁旅同行,共筑海韻之夢”鄉村振興實踐團。團隊在東臺市弶港鎮巴斗村、八里村,針對鄉村生態環境、新農業發展、傳統漁業以及旅游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實踐調研,開展主題宣講、走訪調研、墻畫繪制、海洋垃圾清理等活動。
風信花開,探尋紅色文化與發展型資助的共融之路實踐團。團隊在新華社區給小朋友們開展科技科普主題暑期班活動,通過專業知識講解,帶領小朋友們制作了簡易小飛機、電動明輪船,讓他們充分了解到現代交通科技的發達。
軌道交通學院
“千年運河繪新卷,百里畫廊映古今”社會實踐調研團。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參觀交流、深入調研、一對一訪談、視頻拍攝、宣傳報道等形式,追溯運河歷史文脈與文化傳承、守護運河綠色走廊與自然遺產、探索運河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
“行悠悠運河玉帶,品千年運河文脈”社會實踐調研團。團隊前往大運河無錫段開展“運河古鎮記憶”“運河文博非遺”“運河紅色文化”“民族工商業體驗”等主題調研活動。
建筑工程學院
指“鍵”文明-青少年網絡暴力問題調研團。團隊前往江寧區人民檢察院、高新區派出所、大學城及附近街道社區開展普法實踐活動,他們走進機關,訪談治理困境;步入校園,創作主題手繪;涌向街頭,開展宣傳調研。
聚焦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團隊實地走訪光伏發電基地和江蘇中壓公司光伏發電項目,與江蘇中壓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就柔性光伏支架健康監測開展科技攻關。
人文藝術系
“星火燎原,青春篤行”鄉村振興促進團。團隊赴漣水縣開展傳統文化實踐課程,為敬老院的老人們帶來文藝表演和科普宣講,拜望采訪抗戰老兵,打掃社區衛生,將手繪包裝的飲用水送給戶外勞動者,舉行結對共建簽約授牌儀式,體驗電商助農等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學院 軌道交通學院
漢韻“興”村實踐團。團隊前往徐州市沛縣劉邦店村,通過實地考察、“由點及面”訪談、問卷等方式了解劉邦店村特色漢韻文化興村的歷史、現狀和規劃,從青年大學生視角提出鄉村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應對策略,為鄉村文化振興助力獻智。
學生工作處 團委
“追'鋒'青年,創‘藝’添彩”架空層墻繪實踐團。團隊對鼓樓區、建鄴區、玄武區等老小區的架空層使用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結合社區文化特色和兒童興趣需求,對架空層墻面、活動廣場的圖案和布局進行了細致的設計與規劃,將架空層打造“兒童閱讀區”,在社區活動廣場設計了兒童喜愛的地面趣味游戲和兒童友好斑馬線,助力推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