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校團委組建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隊伍107支(其中國家級重點專項團隊5支,省級重點立項團隊11支,省級專項團隊3支),共計2600多名青年學子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深入基層,丈量祖國大地,通過深入田野、融入溫情、扎根紅色血脈的實踐活動,將“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外延拓寬在鄉間、基層、企業,將實踐育人成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進高專學子們的骨子里補足精神之鈣,用思政紅、志愿橙、鄉土黃、健康綠、基層青、科技藍、文化紫的七彩畫筆繪就高專青年暑期“三下鄉”生活。
思政紅——追憶崢嶸歲月,賡續紅色血脈
學習紅史,踐行初心。財經商貿學院“尋訪‘鎮’英雄足跡”實踐隊成員走進鎮江方志館、伯先公園,走進抗美援朝老戰士家中,尋找散落的紅色記憶;丹陽師范學院的志愿者帶領革命老區的孩子們一同走進中共丹陽第一個支部舊址、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生動演繹紅色故事,重溫革命精神。高專青年們以地方為載體挖掘紅色歷史資源,講述紅色初心故事,傳承紅色文化傳統。
志愿橙——服務社會需求,傳遞青春能量志愿服務,奉獻有我
體育部的同學們緊密結合自身的學科專業,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傳統和現代的體育課程。通過游泳潛水、體適能訓練、羽毛球、跆拳道等運動項目,為社區的孩子們帶來歡樂與健康,把志愿服務精神融入基層社會發展;衛生護理學院“博愛青春”志愿服務團隊積極行動,深入社區和景區,為老人們進行免費的健康體檢,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關愛與奉獻。高專青年牢牢把握暑期發揮專業本領、提升個人能力,傳遞青春正能量。
鄉土黃——賦能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美麗中國,筑夢鄉村。現代裝備制造學院“星光筑夢,秾農與共”春風實踐團成功入圍2024年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隊,團隊深挖鄉村文化精髓,融合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開展非遺體驗活動,策劃民俗風情深度體驗,舉辦鄉村音樂會等,讓村民在歡聲笑語中沐浴文化的力量。人文與旅游學院以農文旅融合為主線,敏銳地捕捉到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潛力與機遇,結合當地特色資源與市場需求,提出許多創新性的鄉村旅游發展建議。高專青年探尋綠色鄉村治理模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文化賦能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健康綠——關注全民健康,助力全民小康
醫路相隨,護衛健康。校團委健康“驛”使者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實踐隊來到了新四軍醫療衛生所,參觀新四軍醫療所遺址和新四軍醫療衛生工作展,了解建立和發展根據地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艱難歷程。衛生護理學院“小信鴿”愛心志愿服務小分隊在社區、公交站臺、城市廣場等地結合專業所長,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宣教與培訓。高專學子不忘來時初心,追隨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崇高精神,用青年力量為“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添磚加瓦。
科技藍——樹立科學精神,踐行強國使命
科技賦能,萬象更新。電氣與信息學院“智慧航維”團隊帶著對內河水下機器人技術的滿腔熱忱,深入鎮江船廠集團和漁民護衛隊進行了十余天的調研活動,旨在精準把握市場前景,明確內河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并為團隊正在研發的模塊化智能水下機器人積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醫藥技術學院“為eye守護”團隊成員深度探究眼鏡市場發展態勢及民眾用眼健康狀況,探討生產工藝,學習“工匠精神”,在眼視光領域的探索與服務中收獲顯著成果。高專青年學習先進技術、普及科學知識,為打造“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基層青——深入基層治理,丈量祖國大地
傾聽民聲,付諸實踐。校團委“正則格致”暑期社會實踐隊將焦點關注于“一老一幼”群體,在宜城街道崇文社區實地探訪了社區“新鎮江人”、新業態從業人員、留守兒童、孤寡老人之家,并結合實際,開展社區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青馬筑夢”社會實踐隊聯合丹徒團區委來到宜城科創園進行調研參觀,現場就社區青年發展、就業創業、社區治理等問題展開調研,深刻體會到青年群體在社會發展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高專青年深入探究基層治理,為“Z時代”下的社會最小單元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化紫——引領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
傳承文化,知行合一。校團委“尋蘇南民樂 探古韻悠長”社會實踐團隊先后走訪調研了蘇州博物館、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院、阿炳故居等極具蘇南音樂代表性的場所,探尋新時代蘇南民樂的魅力。藝術設計學院“滄海拾遺”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在連云港市贛榆區開展非遺文化探索之旅。團隊成員通過參觀非遺工作室、調研當地民俗文化,深入了解連云港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親身參與了黑陶、貝雕、葫蘆畫、柳編、面塑等非遺手工藝品的制作。高專青年“以點帶面”引領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
據悉,我校暑期社會實踐已獲國家級、省級以上媒體報道21篇,市級以上媒體報道25篇,校園網報道18篇,團委公眾號推送24篇。下一步,校團委還將持續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成果宣傳總結、撰寫調研報告,充分挖掘優秀團隊與優秀項目實踐故事,迎接第十九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提升實踐育人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