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迎來87周年校慶。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首屆人民藝術論壇暨“為人民而藝術”美術作品展。開幕式上,“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人民大學杰出校友田華,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原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諸迪先后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主持致辭環節。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俞鋒受邀出席活動,并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視域下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研究》為題作主旨演講。受邀作主旨演講的還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許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張國勇。
俞鋒表示,藝術名詞的規范與審定是關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任務,歸根結底就是要構建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這是搭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大廈不可或缺的樣態柱梁。在藝術領域就是要構建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中國藝術三大體系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必然路徑,藝術名詞的規范化收錄、闡釋、標注等,藝術概念與范疇的內涵與外延的標定、藝術術語的分類標準界定都將為三大體系大廈構建提供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基石和建材。
俞鋒認為,隨著藝術和科技的發展,藝術學已經從傳統藝術學類別中發展出許多的交叉學科,各學科從不同的側重點及不同的分類體系定義,會造成相同術語定義各異或同一定義多個術語,以及多個術語之間存在定義交叉重疊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藝術領域學術研究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針對新調整的學科類別,進行藝術名詞的界定規范與具體分類,統一術語,明確概念,提升學術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已經成為構建中國藝術學科、學術、話語體系的最急需解決的學術問題。
俞鋒介紹說,設立在南京藝術學院的全國藝術名詞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藝術名詞辦”),作為實體化機構,代表國家名詞委溝通協調藝術領域各全國專業委員會相關工作。他提出,在藝術名詞規范化工作中,要堅持四條基本原則,即突出繼承性、反映實際原則;堅持民族性、彰顯特色原則;把握時代性、動態調整原則;強調專業性,科學分類原則。下一步,推進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研究工作應當著重做好“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立足現有成果,融合優化提升;活用信息平臺,強化協同合作”等三個方面的工作。
開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發布了《建構中國藝術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倡議書》。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左中一宣布首屆“為人民而藝術”美術作品展開幕,與會嘉賓共同參觀了展覽。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馬鋒輝,中國美術家協會原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祁海峰,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油畫藝委會主任龐茂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陸慶龍,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南開大學副校長盛斌,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鄒游,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伏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劉宏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徐福山,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荊雷,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易,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以及來自全國5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藝術與文化機構的著名專家、藝術家,多家媒體單位代表等參加開幕式。
當天下午,“為人民而藝術”三個專題學術論壇同步進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為人民而藝術”的理論建構、創作實踐和評論傳播展開了深入研討。